合拍制度曾打壓港式喜劇

港式喜劇近年產量減少,與合拍不無關係。

無厘頭式喜劇在九十年代興起,對正受九七問題威脅,滿載末日心態的港人無疑是有效的安慰劑,特別是一班覺得沒有將來的青少年。

九七後,經濟問題、禽流感、沙士等社會問題,令喜劇更加無厘頭,但只是香港人識笑,稍遠的觀眾只覺兒戲。

九七年前與九七年後的無厘頭喜劇是有頗大分別的,九七前有一班好演技的喜劇明星演無厘頭笑話,欣賞價值較高,而且帶點反諷的意味。

九七後走了極端,喜劇不只內容無厘頭,連演技也無厘頭,不識演戲的反被認為好笑,完全不投入角色,自己有自己做的,被認為有搞笑效果,喜劇走向反智,甚至弱智的方向。

這現象反映出青少年的反權威心態,任何認認真真演戲的都不被尊重,成為嘲諷對象。

社會矛盾複雜化,青少年覺得困擾,在娛樂方面,自然要求反智。他們不願多想,只求表面效果的歡笑。

年長的觀眾,漸漸遠離戲院,他們無法接受無頭無腦的喜劇。

外埠觀眾無共鳴,最大的市場——內地要過審批才能合拍,看到反智劇本,當然不批,有些以假劇本送審,拍完了也過不了正式的影片審批。

只靠香港一個市場,無厘頭喜劇只能愈拍愈細,成本低無法請得起大卡士,惡性循環之下便漸枯萎。

去年港式喜劇在內地又有較好成績,但不是九十年代以後的那類,是八十年代的,所以王晶、黃百鳴等可以重張旗鼓。

內地近年流行惡搞喜劇,也是反權威反建制心態的,不至於無厘頭,審批對喜劇漸漸放寬了,所以喜劇的產量又回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