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劇集方合觀眾脾胃

飞女正传蔡少芬

如果仍以收視數字作為觀眾口味的指標依據,《鐵馬尋橋》由慢熱到火熱的收視匯聚、偶像派視迷的熱捧,以及輿論基於久未有像樣的劇集登場而給予抬舉,種種利好因素配合,當然還要劇集本身有吸引之處,收視與口碑的等值和應,造就又一「成功製作」的評級。

又當以為觀眾只鍾情硬橋硬馬的功夫加人情味的戲路,緊接下來的夢幻篇《飛女正傳》,不單脫離現實,而且還是「飛」一般的虛構情節,居然也有捧場客,收視升幅都隨笑聲成正比。

真要拗的,多半的重點不在於劇情是否合理、製作是否逼真,卻在於扮演可以飛得起的「飛女」蔡少芬,其外形扮相是否貫徹冶艷、她的鬼馬對白是否到位,還有「女版黃子華」式的幽默節奏可再拿捏得準。也有些敵陣支派,本來就全不接受蔡少芬這個徹頭徹尾的誇張造型,演得好不好已非重要,無心捧場的理由只有一個,關乎選角錯誤,演出人選並非他們的屬意藝員,甚至對這類超現實的戲種根本不感興趣。各樣的彈劾及讚賞並立,又再基於種種的利好因素配合,蔡少芬應可憑此劇「飛」躍一級(或幾級),對慣於包辦大型劇集即所謂金裝戲碼的資深監製戚其義而言,對比過往幾部如《火舞黃沙》、《珠光寶氣》等的重本失誤,今番應算是中規中矩,甚至可謂安全過渡。 比較《鐵馬尋橋》與《飛女正傳》,明顯是一剛一柔,一硬一軟的兩極風格,在緊接的檔期續見優勢,這反映出原來觀眾的口味是多元化且不拘於一格,更在於戲本身要有賣點,有戲味可循。再淺白的比喻就是,無論中餐西餐,在於食味的調校,用料的選配,當然,食髓知味還是有格式作參考規範,如果一成不變或者超量吸取都會失衡,適得其反,在劇種與檔期的編配,說到底要貼合市場需要,太濫或過飢,都不會有健康發展,就如早前影市曾風行一時的3D及4D製作,一下子充斥市場,觀眾也消化不來。

如果說喜劇是易於迎合時下口味,以近期外購的韓劇如《正印出頭天》及《一屋叉燒的家庭》等,在收視偏低的電視台播映,都稍見好收,小勝當贏多,繼續多入開心戲碼,相對而言也是比較安全的做法,但切記還是分配得宜,否則再甜口香味的叉燒,都會食滯,像適時加些苦口回甘的清涼茶如《傾城之戀》的調和,就照顧口胃的平衡。 也是多口提多句,何種賣相與食味的產品,總是要宣傳和推介畀食家知曉,有口碑才有助客源,旺有旺銷,淡有淡推,這部分的促銷工夫省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