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文片一輪大片攻勢之後,陸續會有不少大中小片上畫,特別是港片。
港片的定義自從合拍片成風之後已變得模糊,到底何謂港片呢?
以電影金像獎的定義來看,十多個獎項有一半以上有港人參與的就可稱為港片。這定義很危險,王家衛的《藍莓之夜》差一點就可符合港片的定義。
自從合拍片成主流之後,部分電影人說港片已死,有人說歷史任務已完,也有人說從此沒有港產片,只有國產片。
這些年來,國片與港片明顯地可以被區分的,合拍片也有區分。
雖然沒有清晰的分界,至少我們看得出什麼是國片,什麼是港片。
國片會用香港演員和香港工作人員,主創的,主要是導演,如果是內地的,對香港觀眾來說,就是國片。
不需理會其他,《孔子》有香港的周潤發,攝影是鮑德熹,還有不少香港工作人員,但不看名單,憑感覺已分得出是國片。
港片不理是不是在香港拍攝,是有一陣「港味」的,香港及內地觀眾都分得出。
成龍的《大兵小將》,香港觀眾覺得是國片。
《花田囍事2010》及上年的《家有囍事2009》都是合拍片,但充滿「港味」,觀眾看成港片。
喜劇容易區分,王晶雖口口聲聲說以內地為他的主要市場,笑料以內地口味為主,但他近年最好成績的《大內密探靈靈狗》,是徹頭徹尾充滿「港味」的港片。
三月開始,有不少「港味」甚濃的大中小片陸續在港上畫,今年中文片的「港味」,相信比去年更強。
國片在香港被觀眾冷待,「國味」愈濃的,愈低票房,是否意味着香港觀眾會重歸港片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