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從聖誕到農曆新年,大片不斷,市場雖未靜下來,但電影人也該看得出市民的反覆,可以反省一下了。
《阿凡達》的全球性成功不用太多分析,知道也沒用,學不來的。有錢有技術,也要有荷李活的發行力量才成。大陸與香港市場的差別,大家早已看得到。真正拍過億的大片,市場不再瞄準香港這個小市場,能收回宣傳及上畫基本費用已算好了。
全靠大陸回收嗎?過億票房也絕不能保本,拍過億收過億,還是要虧蝕,收兩億也未必真正有錢賺。
靠大不能贏是事實,中文片在大陸真正賺大錢的,這兩個多月來恐怕只有一部《三槍拍案驚奇》,香港不賣錢,大陸口碑不佳,憑一個國寶級導演張藝謀,受上片策略的保護,以小博大,怎夠他賺?
《十月圍城》在大陸口碑好,收過兩億,但成本高,不能賺多少,不蝕也偷笑。《風雲II》與《刺陵》,未能在不斷擴大的中國影市中獲利。
賀歲檔有更大啟示,爭到頭崩額裂,結果呢?大陸有上升政策保護,香港有無綫催眠式宣傳,至今都有保護之效果。
值得再談是因循式的開戲策略,在大陸香港也失效。《蘇乞兒》與《花田囍事2010》都收不到預期效果,沒有繼續在票房中再勝一仗。同類同班底的電影先後在賀歲中贏過,同一概念翻炒一次原來是不行的。
大陸影市向好,百花齊放,更加快了新陳代謝,創意很快變舊,因為新意陸續有來。拍續集或系列不是不行,要讓觀眾有更強的感覺,加入更多的新元素,遇上更具新意的對手時,才有較強的抗跌力,否則難收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