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億大片蝕多賺少

【明報專訊】內地愈來愈多電影收過億,甚至高達兩三億,也愈來愈多導演晉身億元俱樂部。

但表面風光不代表真實富貴,大片收過億或兩億以上,分分鐘不能回本,投資者可能蝕一大筆。

近期不少大片收入太倚重內地,戲種在海外不能賣很高價錢,香港票房一般已經很好,億元大片在港可能只收三幾百萬。

行內人說,真正賺錢的大片絕無僅有,不少投資者私底下滿腹牢騷,有些拿兩三億出來的,拍幾部戲已蝕光。

表面風光有好處,至少不斷有新投資者補充,資金依然充裕。拍四、五千萬的電影,在內地如果只收一億,沒有其他外埠收入,也可能要蝕。收一億以上要能賺錢,成本在三千萬以下會穩陣一些。

電影公司宣傳時向外公布的製作成本,通常會講大一半以上,大家可以留意。

所謂大片,仍以古裝動作為主,這類戲一窩蜂拍了很多,已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內地還有需求,海外則不再有太大興趣,所以賣埠收入並不樂觀。

電影公司也有很大壓力,明知大堆頭大製作並非賺錢保證,不拍這類片又無法爭取大檔期與更多的院數和場數。

遊戲玩大了,不能收手,最大得益者,首先是那些搶手的明星,片酬不斷上調,一年可以拍好幾部,像八十年代的香港影圈。

另一班得益者,是有過好票房的幕後人才,資金不愁沒有,老闆玩死一個,還陸續有來。

觀眾也是得益者,電影成本高,明星多,製作大,幾十元一票,就算戲不好看,也值回票價。

大片充斥市場,要等一般時間,才會讓優質的中型片得到甜頭。

也只有成本控制得宜的中型片,才可以真正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