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獎投票的問題

【明報專訊】金像獎雖然結束,香港演藝人正合力為青海玉樹準備賑災義演,但背後還有不少人對獎項結果有一番討論。

有電影人認為近年金像獎傾向感性投票,即以期待某些人獲獎以把票投給那些人,不是全看他們在電影中的表現。

從過去幾屆的賽果,也看得出很多業內人懷着向某些資深電影人致敬而投票。

金像獎基本上以一人一票作機制,又因它是由十多個專業屬會構成,在專業範疇中,屬全投票佔總分的一個較大的百分比,含功能團體的色彩。

雖然金像獎評審小組每年都有作出些微修改,但整體上還是依着這機制行事。

至於那一百五十人分兩輪的專業評審,原設計是為了確保有一定的投票票數,而這些票是來自一些對電影質素有較高要求的評審,但這些意義好像發揮不了很大作用。

金像獎走專業投票是合理的,但一人一票的機制又好像與專業有一定的衝突。

因為來自各大屬會的人都有權投票,一個剛入演藝人會或剛入編劇會的會員未必有能力評定一部電影的剪接、音效等技術是否做到專業水平。

成立已久的屬會,有不少非活躍會員,他們近年可能已沒參與電影製作,甚至很少看戲,特別是一些藝術電影。

很多人是未看過大部分電影而投票,他們只是依隨電影的「戲勢」來投。

《十月圍城》是大片,多人看過,自然有優勢。《歲月神偷》在二、三月「戲勢」愈來愈強,如果第一輪投票不是一月截止,恐怕有更多提名,更多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