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失去創作好環境

【明報專訊】香港電影八十年代為何如此成功?有人分析過,與創作自由有很大關係。

那年代相比起鄰近地方,香港有最大的創作自由空間,電影題材任拍,偶然有一部涉及政治,影響與鄰近地區關係的,才會有事,而那個時候電影觀眾幾乎都是政治冷感的,政治題材根本沒市場。港片年產200多部,有好片有爛片,這才是健康市場。別以為市場只有好片是好,爛片也是一門生意,也有其生存空間。

荷李活片從來投資都比港片大,香港電影依然在外國大片欺壓之下成長,還成功地進佔亞洲其他市場。那些市場比香港大,如台灣、韓國。為何他們的電影工業沒有如香港般發展?因為未享有如香港般的創作自由,電影創作人也沒香港的那麼靈巧。

港片什麼也可以拍,什麼也可以試,台前幕後一次失敗,有機會做第二次、第三次,這樣才找出成功之道。

如果八十年代像今天,香港不可能有周潤發、成龍,也不會有甄子丹。周潤發曾是票房毒藥,在電視紅到不得了,但出來拍電影,早期幾乎部部仆直。但他有演技,很多導演相信他是好材料,終有一天被觀眾接受,依然找他拍,仍有老闆願投資,因為本地市場做得好,機會多。

成龍七十年代失意回過澳洲生活,甄子丹八十年代從美國回港,星途也不如意。

要有成功的電影,才製造出大明星,現在的情况是港片不能沒有內地市場,台前幕後磨練的機會少了,誰拍了一部不賣座的蝕本戲,誰就不能留下,或者要罸停賽一段日子。電影創作愈來愈謹慎,所以拍不出什麼創意與活力。在諸多限制的創作環境中,很難再創一個風光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