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演藝人青黃不接,過去娛樂圈的光輝日子中,有大量優秀演員,有些是耀眼的明星,也有不少演技派,至今仍支撐着本地影視工業。
好演技的,多是八十年代出身,為何那段日子可以栽培如此多優秀人才,現在的卻如此不濟?
演藝人才有兩類,一是有天分,二是靠歲月磨練,即使有天分,也需要不斷有發揮機會。
如周潤發,當年在電視已是一線小生,在電影則是票房毒藥,如果沒有不斷拍戲,拍到《秋天的童話》和《英雄本色》,就不會成為國際巨星。
成龍也有過低潮,李連杰何嘗不是。八十年代的環境,是可以讓演藝人有更多機會。
現在香港影視圈沒有這種環境,有天分的如不能一炮而紅,少了觀眾緣,或被傳媒力踩的話,走紅的機會很低。
沒天分的,根本不可能有太多演出機會去磨練自己。八十年代娛樂工業衝出了香港,市場大了,演藝人可以走遍亞洲各地。
今天本地娛樂事業收縮,演藝人也愈來愈本地化。能去內地、台灣發展的本地新人甚少,與八十、九十年代不可同日而語。
內地不用多說,市場大可以容納大量演藝人,讓他們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勢頭甚好,香港新一代藝人要在上面打出一片天,比以前艱難得多。
台灣新一代演藝人借偶像劇之勢,前景也較香港樂觀。
香港面對人口老化,娛樂圈也老化了,雖然不斷有新人湧現,但沒有演出及磨練機會,很難有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