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姐」和「香港先生」選舉正在進行中,這兩個競賽活動,雖已不如昔日的哄動和吸引,但是在無線的宣傳和催谷之下,仍然保持一定的見報率。
不過仔細參詳有關報道,卻也可以看到其中的一些變化。
首先,很明顯由版面的分配(除了最初報名時是放在娛樂頭版之外,其他的日子都是放在內頁)、篇幅的大小,可以看到其在傳媒心中的位置已經降至僅為大型活動,遠不及近日隨著書展的即將舉行而開始升溫的?模新聞,來得受到關注。
同時大家對這兩個選美活動的候選人的報道,已不再是集中於評論他們的外貌、身材等表面徵象,而是刊登透過網絡收集到他們昔日生活的言行舉止的吉光片羽,特別是那些真情流露時刻的留影,用於揭示他們在教育、工作以至兩性方面的經歷,更可能藉此而招徠他們的朋友、同學甚至鄰居和同事的報料,令大家可以得知他們真實的一面。主辦單位可以約束他們在參賽期間的言行和表現,但是對於他們的過往卻無法可以一下子全然抹殺,特別是他們已經上載到網上的資料,雖然可以刪除,可是他們忘記了某些社交網頁在刪除之後仍然保有記錄,有些搜索引擎也可以搜索到一些昔日網上的記錄。我相信他們當日在上載資料以作記錄,甚至與友人分享快樂開心時刻的時候,一定沒有想到這些個人喜樂的記錄,有朝一日會成為他們成長經歷的佐證,還得需要自己去解畫和自圓其說。
不過,隨著網絡成為大家生活的一部分,個人私隱的觀念已出現重大的變化,新一代的城市人已熟習各種社交網站的運作,毫不吝嗇將他們的私生活公告天下,甚至利用微博即時和大家分享各種事物。他們其實不會介意讓大家知道他們昔日的言行舉止和成長經歷,接著下來的問題是:電子傳媒和坊間的各種選美活動是否要因應客觀環境的變化,而訂立新的遊戲規則呢?
崔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