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中的“港姐”?

退化中的“港姐”?

“地球越来越热,港姐越来越丑,香港到底怎么了?”
稿源:南方都市报

1977 朱玲玲

1977 朱玲玲

1988 李嘉欣

1988 李嘉欣

1989 陈法蓉

1989 陈法蓉

1990 袁咏仪

1990 袁咏仪

1991 郭蔼明

1991 郭蔼明

1993 莫可欣

1993 莫可欣

1998 向海岚

1998 向海岚

1999 郭羡妮

1999 郭羡妮

2007  张嘉儿

2007 张嘉儿

李嘉欣被称为“港姐中的港姐”,其美丽经得起时间考验。

李嘉欣被称为“港姐中的港姐”,其美丽经得起时间考验。

新一届香港小姐选举刚落幕,引来质疑无数。“一蟹不如一蟹”的叹息连连,甚至有网友建议明年停办港姐选美比赛。TVB高层樂易玲以及多届港姐司仪陈百祥前日接受南都记者专访回应质疑(详见),南都今天也特邀知名专栏作家指间沙与香港文化人马家辉一起问诊“港姐”。

指间沙观点明确:“美女这种商品最能反映社会动向。一方水土养一方美,香港这块地方已经无法诞生麻雀变凤凰的传奇,美女也就越出越潦草。”而马家辉先生则持不同意见:“香港小姐的活动意义和位阶早已贬值,但香港小姐参赛者的美丽却每年都有升值。”      ——— 编者按

A 猪扒年年煮不烂

今年港姐选美大赛破天荒放低姿态招徕美女,不仅将年龄上限从25岁增至27岁,还将决赛佳丽名额扩至15名,允许有合约在身的模特参选。可挑选的人多了,今年候选佳丽质素回升,但等到电视决赛又是一场空:宣布的八强人选有负众望,最终加冕的冠军陈庭欣容貌向“凤姐”看齐:她肆无忌惮地咧嘴痴笑,露出整床牙龈,皱纹明显。真真一笑吓退人,再笑吓塌城,三笑大地震。

这年头,凤姐觉得自己长得像張栢芝。不知道坐着轮椅现场观战的103岁邵逸夫,满意不?

整整十年了,港姐大赛竟没选出一个惊天动地的美女来。尤其最近五年来,年年港姐冠军丑得天旋地转,成为一时笑柄。

2005年冠军葉翠翠,整容风波不息,前阵子因为前男友是赵薇老公备受关注,内地记者围拢一看大失所望,太普通了。2006年冠军陳茵媺相貌过于普通,被人质疑胸前有“假货”。2008年冠军张舒雅的做派简直是TVB奇耻大辱,算是港姐极品级人物。

要挑出来单说的是2007年冠军张嘉儿,脸盘硕大、脖颈粗短、赘肉明显,被誉为“35年来史上最丑港姐”,貌若孔庆翔。张嘉儿的出现,彻底摘掉了莫可欣戴了14年的“最丑港姐”帽子,功德无量。虽然丑名盛极一时,但今天的张嘉儿无任何发展,形同路人,挤在人群中抢平价饰物。

2009年港姐口号“不再平凡、拥抱无限”,试图重整河山。首轮面试后,据说TV B高层已为候选者样丑而勃然大怒,发令紧寻海外佳丽弥补。观众也跟着大叫“港姐沦陷”:“2009港姐真是太难看了,明显是‘矬子里面拔大个’,评委和嘉宾都比港姐好看!”更讽刺的是,由于前届冠军张舒雅不服管,改请1977年冠军朱玲玲为冠军刘倩婷颁奖,五旬朱美人一出场,艳压全场,满台新晋港姐失色。赛后,以往富商出资办派对的盛景一次也没出现。

2010年港姐冠军陈庭欣是哪个?今日或许因为一口鲜红牙肉能让人记住芳名,明年今日你也未必再记起她是谁。回想这几年大张旗鼓选出的冠军,又有几个名字留于脑海?

B 港姐美貌盛衰史

香港小姐选美的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40年代,当时只有舞娘和二奶肯来选美。70年代兴起,80年代最旺,90年代初还算风光,但自1993年选出莫可欣这类中人之姿后便每况愈下,21世纪可谓一蹶不振。

1973年,TVB第一次主办港姐选美,开风气之先纳入泳装秀。刚中学毕业的赵雅芝正是因此场比赛踏入演艺圈。70年代最风光的港姐,当然数豪门少奶朱玲玲。但不要忘记钟楚红是1979年落选港姐,那年冠军郑文雅是健美女神,香港金像獎杯就是以她为模特的。

80年代初,“港姐”比赛吸引了大量海归少女,香港演艺圈里的美女也因此直线上升。冠军中有洪金宝太太高丽虹、古装美人谢宁等高质素靓妹,没拿第一的日后发展更出色,个个名字说出来都是响当当的。1982年佳丽有邝美云、翁美玲,1983年港姐亚军是张曼玉,周海媚是1985年落选港姐。1987年三甲美得各有千秋,亚军是电眼女李美凤,退赛的尚有邱淑贞。1988年,港姐美貌指数达峰值,18岁的李嘉欣横空出世。1989年冠军是陈法蓉,1990年冠军是袁咏仪,至今仍是女主角人选。1991年更不得了,冠军是郭蔼明,亚军是演出梁朝偉MV与之闹绯闻的周嘉玲,季军则是带着婴儿肥的蔡少芬,赛后刘銮雄为蔡少芬高调庆生。

所谓盛极而衰,港姐质素的滑铁卢是从1993年开始的。

本来好好的,1992年冠军还是典雅华丽的卢淑仪,1993年那届港姐整体水准也相当高,谁知道成龙硬生生力荐莫可欣,一下子坏了风水。

1993年冠军莫可欣被称为最丑港姐,那年“你比港姐还丑”成为香港流行损语,连TVB老板邵逸夫都觉得颜面无光,为显示正确审美观,他一改以往新晋港姐冠军陪上台的惯例,改由曹众相伴。

此后,港姐再也没出过响当当的美人。1994年冠军选出的谭小环原本清丽甜美,颇具偶像气质,哪知不出两年就容颜凋谢、俗不可耐。1995年冠军杨婉仪被称作“凸眼金鱼”,1998年冠军向海岚是出了名中间凹陷的“弯刀脸”。这些女孩竞选港姐时尚因鲜嫩薄有姿色,当艺人后却日渐平庸,疲态尽现。

1999年,港姐选美曾有过一次“回光返照”,那年出了个大美女郭羡妮。和李嘉欣一样,郭羡妮也是混血,甫出现就倾国倾城,决赛收视率也因此创了纪录。郭羡妮不负众望,不仅获得冠军,还包揽“最上镜小姐”、“国际亲善小姐”及增设的“千禧才智小姐”,之后又代表香港拿下“国际华裔小姐”冠军及“网上最夺目佳丽”、“倾城美态大奖”,创下了比李嘉欣更辉煌的成绩,至今无人能破。

郭羡妮是“香港小姐”选美大赛世纪末的希望、最后的挣扎。可惜,虽风光一时,郭美人此后所走的路、取得的成绩、赢得的地位,却无法与李嘉欣相比,至今拘囿于TVB混迹半红不黑的花旦,成为一个巨大的美丽泡沫。

时事造美女,美女失意,应归因于曾经造星风起云涌的时代已在香港消失。

C 美女越出越潦草

美女就是一种商品,商品质素下降,和经营公司式微有关。这些年,港姐名号已经不值钱了,无心无力的主办方TVB正处于历史低点。

港姐比赛的嘉宾,十年前还有天王助阵,2010年只剩下T VB小猫小狗上阵。以前应届港姐拍剧崭露头角,李嘉欣曾演过四集“金装豪华”剧《花月佳期》,1993年《catw alk俏佳人》捧出过郭可盈、陈妙瑛。现在港姐剧早就成了绝响。

港姐冠军的出路越来越差,80年代港姐出道不久就有几部電影等着拍。90年代冠军只能演TVB剧,像杨婉仪、李珊珊、向海岚,属二线甚至三线。

往年TV B制作年历,封面总是新晋港姐照,但是从2007年台历开始,封面再也不登新港姐了。近年TVB台历中,花旦消失、老旦走俏,堪称平均年龄最大的公司明星月历。2010年,TVB索性停止制作年历,业内分析这是因为TVB受嫩模热潮冲击,悭钱。港姐大赛历来是补充美丽资源的捷径,现在这个通道已越来越逼仄,落选港姐甚至当场叫板:“落选不要紧,大可做嫩模。”

对于发不出年终奖、没钱捧新人的TVB而言,今年的港姐冠军陈庭欣有个问题答得让人满意,问“胜出后加入无线时薪多少”,别人答48元,她答38元,一下子获得高分。

港姐贱卖了,便宜!

不要说港姐,香港演艺圈都难觅美女。选美比赛能否选出气吞山河的美女与主办方有关,一个城市的美女质素高低与其影响力强弱成正比。

玉女纷纷老去,美女次第离开,香港屏幕上美女绝种很久了。可以肯定的是,今日若要香港再拍一部《鹿鼎记》,韦小宝的七个美女老婆已经挑不出人选。就连秉承港片传统的贺岁金字招牌《家有喜事》,拍到2009年版,香港只有中年妇女吳君如和老年妇女李香琴,得靠姚晨这样的内地新晋人气女星充门面。

香港回归之初,因为金融危机无钱投资電影,如今则是港人北上、内地美女抢滩。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后,自張栢芝之后,接连影后属意非港人:2005年巩俐,2006年章子怡,2007年周迅,2008年又是巩俐……電影人方平说:“如果下一个影后还是内地女星的话,香港的女明星就真的完了。”2009年之后,香港终于等来本土产影后,却是60岁老演员鲍起静,破了影后年龄纪录,2010年则是年过半百的惠英红时隔28年回炉金像獎。内地来的影后好赖是正当盛年的一线花旦,港产的却是日暮西山、以德服人,致敬意义大于商业价值。

在香港,勤奋地历练多少年,能熬出一个男星,可美女不是熬出来的。美女这种商品最能反映社会动向。“金装追女仔”时代不复,美女也怕变剩女。所以,香港色艺双全的年轻女星張栢芝和梁洛施都生孩子去了。挑定一个男人就收手,现在的女孩没有上一代女星底气,三四十岁后仍保持独立身寻寻觅觅,将大把青春光阴留在演艺圈。

更要紧的是,留在圈内也没什么花头。香港开拍的電影数量不如以前,卖的价钱更是大幅缩水,港片陷入黑帮类型片漩涡,不需要那么多“阿嫂”。

从大了来说,香港地域优势不再,海内外美女大可不必过埠发展,相反,香港人揾钱勤奋又实惠的特质令大批港人常驻内地淘金。

一方水土养一方美,这块地方已经无法诞生麻雀变凤凰的传奇,美女也就越出越潦草。  □ 指间沙

香港小姐的美丽仍在升值

“香港小姐”的参赛者一年比一年逊色?

不见得吧。我总认为这只是错觉,而有此错觉,只因一来我们对旧时岁月通常怀抱朦胧迷糊的美好印象,二来我们很容易受到传媒抹黑游戏的夸张误导。两点理由,让我细细道来。

是的,我必须承认香港小姐的参赛名单出现过许多灿烂名字,但如果你愿意花点时间重温当年的录影片段和新闻报道,必可发现她们其中大多并不是一现身便艳光照人,而是于得奖出线后,经过包装,经过打扮,经过培训,再加上一些情场起跌的人生传奇,始在香港人的心底留下“经典”形象。而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把考察焦点从此等美女转移到其他参赛者之上,亦必发现当中其实包含了不少“猪扒”(香港人惯用的女性侮辱修辞),姿容突出者只占极少极少。

经历了三四十年的选美变迁,时代不一样了,我们对选美活动的观感与期待亦不相同,此时此刻雀跃于参加选美的艳女子可能仍然甚多,艳女子与“猪扒”之间的人数比例可能亦维持不变,然而媒体从报名到比赛的过程里皆喜把报道焦点放在“猪扒”之上,更喜欢把艳女“猪扒化”,不管眼前女子如何美艳动人,记者和编辑总爱拍下她们的某些不堪镜头,替她们谑取某些不雅外号,然后在报纸上或镜头上渲染嘲笑,这样一来,年复一年,月复一月,自令市民产生“只有猪扒才选美”的不良错觉,而当她们过五关斩六将地站在决选台上,由于有了先入为主的偏见,观众亦会在心中给她们减分,觉得她们不够格参加选美,从而相对怀念昔日的美女冠军,深深感慨今非昔比。

假如我们把思考核心从传媒转向社会,亦易明白为什么观众常常认为选美参赛者比不上旧时。其实不是她们每况愈下,而是在影像社会里,我们已经看过太多美女,对于美的标准和门槛都大大提高了,因此即使她们美如朱玲玲或钟楚红,到了今天的选美场子仍不一定能够出线。不是吗,不是几乎每个21世纪的年轻女子都精于化妆打扮、都能为自己创造美态吗?我们看多了,见惯不怪,便难对参赛美女有所惊艳。换句话说,这并非选美参赛者的水准下降了,而是我们的眼界提升了、胃口扩大了;这并非昔日的美女比今天的美女更多或更美,而是我们已经不太容易被一两个美丽镜头摄住了。我们已经长大。

更何况,此时此刻每个领域皆有形形式式的选美或选秀活动,这个小姐选举那个小姐选举,多得令人眼花缭乱,不似昔日每年一度的香港小姐是全港大事。在过去,香港小姐是香港选美娱乐的主菜,如今,充其量只是其中一道美味菜色或甜点,绝非单一独有。美女何其多,美女确实愈来愈多,只不过当美女愈多,吊诡地,我们愈难“发现”美女,只因我们看多了,对于美丽的要求提高了标准多元化了,甚至,从某个角度看,在影像社会里,人人都可以是美女,人人都可以在镜头下呈现某种美态(别忘了犀利哥的例子!也别忘了芙蓉姐姐也在网上有粉丝称赞她“美死了!”),我们遂易贬低香港小姐的美貌。

其实,香港小姐的活动意义和位阶早已贬值,但香港小姐参赛者的美丽却每年都有升值。我爱香港小姐,嘿,希望香港小姐也爱我。

□ 马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