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的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應怎樣解讀?是香港的電影金像獎,還是香港電影的金像獎?了解這個金像獎歷史的,幾乎都清楚,「香港電影金像獎」是為香港電影而設立的,不是康城、柏林那類影展,是香港電影的金像獎。不管它的範圍是否狹窄,或只是地區性電影頒獎禮,它依然被公認為華語電影最有代表性的頒獎禮之一。為什麼?因為香港電影在過去數十年成就非凡,這毋須妄自菲薄,若不是這個小地方的電影創意影響國際,香港電影金像獎不會如此備受重視。

起源於《電影雙周刊》的一個小小頒獎禮,三十年來發展成由香港電影工業十三個團體組成的金像獎組織,無論怎樣,也標誌着它是代表香港電影的榮譽。金像獎不只是一個盛典,不只是一個星光熠熠的晚會,更不只是一個大騷,除了頒獎給過去一年在香港電影中取得優異成績的電影人外,它還帶着推動香港電影工業和文化的使命。明白這些之後,要討論的,是何謂香港電影。

本來是明顯不過的一回事,在香港電影蓬勃衰落時都不被質疑,近年也出現了身分的迷惑。內地電影市場開放,香港電影人紛紛北上,不只是台前幕後,還有不少本地電影投資者,拍出來的電影,與過去的港片已有很大分別。主要針對有十三億人口的內地市場,電影內容明顯與以前以香港為主的變化很大,香港觀眾看到的,是含有「內地味」或「合拍味」的作品。以目前金像獎的標準,香港電影有三個條件中要符合兩個:(1)導演是香港永久居民;(2)出品公司是在香港合法註冊的公司;(3)金像獎十五個獎項中,電影中有六個項目的工作人員是香港永久居民。

條件其實很寬鬆,不少內地電影都有港方資金,有時只是負責香港及海外發行,已算出品人。十五個獎項中佔六項有香港人參與工作,僅佔三分一多一點,所以近年有不少看來看去都不似香港電影的戲,都入圍金像獎,不少內地演員,拿了演員獎。有種說法,叫金像獎再開放,全面接納內地電影參與。這做法,只是進一步把金像獎典禮化,或大騷化,香港人從此失去一個屬於自己的金像獎,而金像獎也失去了本身的個性,與內地其他電影頒獎禮沒分別,只是舉行地區在香港。近年的亞洲電影大獎就是一個欠缺個性的頒獎禮,可以在亞洲任何一個地方舉行,也沒人關心其甄選過程,如何得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存在,至少鼓勵投資者多開拍以香港電影人為主的影片,也讓更多內地甚至外地投資的電影,聘用港人,給本地電影人更多發揮的機會。我們也不願看到,在內地電影急速發展下,香港電影人才進一步被邊緣化。香港電影就算在內地拍攝,拍出來也充滿了港片的DNA,與純內地作品很不同,像海外華僑,遷居了,體內的DNA沒有改變,懂看電影的都看得出。要廣納內地電影人才,不用急,內地有不少幕前幕後包括明星導演透過專才計劃來港,多年後自動成為香港人。他們的作品,也是香港電影。

郭繾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