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非獨家 智慧多出路
拆解港姐褪色之謎
「香港小姐」選舉歷史追溯至四十年代末,無綫在1973年起接辦後,將之升格為具代表和權威性的選美活動。這個令鄰家女孩一夜成名的「美麗神話」,近年有褪色的現象,雖不能稱之為由興變衰,但絢爛趨向平淡倒是不爭的事實。以下區區一千數百字,只能概括其箇中變化。
娛樂選擇多:
昔日娛樂項目少,免費電視的傳播力驚人,電視台鮮製作大型節目,港姐競選、台慶和籌款節目是收視鐵三角。今日娛樂選擇多,年輕一代對港姐選舉的收看意欲不高。
選美活動氾濫:
坊間選美名目五花八門,部份更刻意要佳麗賣弄性感,令傳統保守的港姐失色。
傳媒批評苛刻:
昔日港姐參賽者面試秘密進行,即使後來半公開式讓傳媒拍攝,普遍報道只作出含蓄的評語,今日卻有部份傳媒對面試者批評得體無完膚,甚麼「豬扒」、「甲組腳」、「比薩面」等,份屬人身攻擊,令臉皮薄者卻步,間接影響參選人數和質素。
香港靚女少:
港姐參選年齡是17-27歲,但持有香港身份證符合中學以上學歷,又有膽識兼具外表質素者不多,無綫重質不重量,近年已向海外佳麗招手,惜美貌與智慧並重實在難求。
評審公平度受質疑:
大熱倒灶例子太多,雖云各花入各眼,實則美醜有公認和主觀之別,誰會說朱玲玲、李嘉欣不美?李美珊、莫可欣和張嘉兒之美當然佔主觀分數居多。冠軍外表質素低,只會增強庸姿者的信心、打擊美女的參選意欲。
失去環球小姐參選資格: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香港小姐競選」一度被譏為「特區小姐選舉」,尊貴度被降級,「環球小姐」必須以國家名義參選,故香港小姐失去參選資格,令其代表性和權威性銳減。
晉身娛樂圈途徑多:
以往選美是晉身娛樂圈的捷徑,現時不少演藝班招生,部份女孩不想被標籤為「選美佳麗」,寧循「正」途入演藝界。
豪門夢幻滅:
朱玲玲、王愛倫、錢慧儀等嫁入豪門,由基層躍登上流社會,曾為幾許女孩羨慕,然而梁洛施、徐子淇的灰姑娘經歷,讓她們明白港姐已非唯一攀登上流社會的階梯。
遊戲規則改變
就港姐競選一些規例和製作改變的問題,無綫外事部副總監曾醒明答稱,由1973-1986年,港姐佳麗入圍人數為三十人,由1987年開始,選美大會視乎情況而定入圍人數,初擬是十五人,至今最少一次是2009年,只有十人,主要是以大會監製在主題構思方面作為參考。及到2004年開始,為了節目進行較暢順,大會決定取消準決賽。
港姐最後一次參選環姐,是由2000年的冠軍郭羨妮代表參賽,現在只是派代表參選「世界小姐」、「國際小姐」,以及無綫製作的「中華小姐」。至於評判人選,選委會先擬定評判名單,以前會交由主席邵逸夫爵士過目,現時只是由籌委會及多位高層決定。揀選準則是社會知名人士,為數五人,但若當時有特別新聞的知名人士出現,會取代其中一位擬定的人選任評判。
連賜官都唔睇
曾任無綫製作總監的劉天賜(賜官)被問及有否欣賞港姐選舉時,直言近年忙於著書,無暇收看;為避瓜田李下之嫌,他從沒推薦、鼓勵和提名任何人參加選美。他又認為港姐不能參選環姐,對其代表性和權威性有一定程度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