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監察力﹕無綫亞視的剩餘優勢
免費電視市場即將有新競爭者加入,無綫、亞視仍為收視調查出現口舌之爭,令人費解。亞視不同意過去慣用的調查方式,自行委託港大的收視研究,心水清的人,一聽就知是兩種不同的數據。無綫公布由CSM調查的收視數字,是以平均有多少觀眾完全看完整個節目來計,而且是以模擬式收看的,數碼廣播的數字是有的,但很少向外公布。亞視找港大做調查,公布的數字是有多少觀眾看過某節目,看過不等於看完,所以這個「收視」自然比無綫公布的平均收視為高,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數字。
CSM也有每分鐘做統計的,如果把看過某節目的觀眾數字拿出來與港大的「電視觀眾研究」相比,數字或會較接近。廣告公司多半會採用CSM的收視數字,一來是以電子儀器逐分鐘計,確定某個時段有多少觀眾收看,二來也是外國慣用的調查方式。亞視委託港大做的,主要是抽樣向不同的觀眾過去七天內有否從不同媒體(包括上網或戶外)看過某電視節目超過五分鐘。其實也沒什麼好抽,每個市民基本上都是電視觀眾,感受一下周圍的人有多少看無綫,有多少看亞視,就大概知兩台的差距。
如果今年多了三個免費電視牌,七百萬人的香港市場是固定的,餅是這樣大,多了人爭,自然會被分薄,無綫、亞視同樣受到威脅。日前無綫向外宣布與內地電視台合作拍劇,就是要打破七百萬人口的小市場,擴大進入內地市場的規模。十三億相比七百萬,看上去大有可為。目前內地電影要房與香港比,已達十對一,而且不斷擴大。電視市場是另一回事。無綫一直有跟內地合作拍攝電視劇,成績僅屬一般。過去香港電視台的確有優勢,內地觀眾至今對《上海灘》這類經典名劇,仍津津樂道。
隨着內地電視迅速發展,加上早年已吸納了不少香港電視創作及製作人北上,今天的內地劇,與無綫劇集相比,以優質的來計,有過之而無不及。無綫的優勢在哪裏?直至今天,無綫依然是「名牌」,內地不少觀眾透過影碟(包括正版與盜版)或上網,可欣賞原汁原味的無綫劇集。
因亞視近乎停產,無綫變成了「唯一」港劇的生產商。不過,這些港劇多不是合拍的,沒有直接受內地的電視審批,那份「港味」得以保存,亦是仍受歡迎的原因之一。與內地電視台合拍劇集,即正式要取得審批,在內容上必然受到限制,這方面的優勢自然打了折扣。
另一優勢是成本較輕。無綫以工廠式製作,有大規模的錄影廠全天候生產,效率多以實景單機拍攝的內地劇高。仗着大台的威望,無綫在藝員片酬上,遠比其他電視台及製作公司便宜。目前電視劇的主角開支,佔總成本一半或更大的比例,是惡性競爭的後果,無綫在片酬上省下來的成本,變成了製作劇集當然的盈利,問題在這優勢會延續多久?
亞視面對新競爭,最大可能成為最大犧牲者,主要原因是太早放棄大部分自製節目,包括一直引以為傲的劇集。過分依賴外購節目,根本無險可守,目前作為無綫以外的唯一免費電視選擇的優勢,很快便會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