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辉:香港有间TVB

马家辉专栏:香港有间TVB

——— 关于一个电视企业集团的两点思考

1、TVB企管学

TVB一直盛传卖盘,但传了又传,始终仍是邵氏王国的华丽版图,六叔仍在台上神气颁奖,六婶仍在幕后运筹帷幄。官司与是非困扰不了这个王国的霸业根基,除非霸主为了某些独特理由意兴阑珊而干脆把它转手,否则,难以撼动。蓝天绿地将军澳,在特区和华南的电视战上,它仍然将军不败。

霸业宏图,秘密何在?

这问题其实是“香港学”的一块研究缺片。

近十年来,特区的企管专家们不断高喊“本土化”的探索取向,但真正得到注视的企管个案却少得可怜。极微型的课堂作业报告想必是有的,可公正而深入的专题研究仍难看见;坊间虽出现过一些个案式的企管专著,但要么就只集中在那一两个超人级家族上,要么就几近神话化地歌颂宣传,参考价值不大。不知道是幸或不幸,TVB连这两类所谓研究的范畴都没进入,反映了特区本土企管研究文化的浅薄。

本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感想权”倒人人可有。偶尔看报纸娱乐版,我对TVB的最深刻赞叹,在于主事者对社会变化的反应超级灵敏,无论制作劇集或特辑,总能实时抓紧社会当下的集体情绪。拍出来的品位高低各有可议,但就“抓题”的精准能力而言,几近一百分,远远抛离对手。

有此能力,关键恐怕在于用人的艺术。TVB的人事派系瓜葛本身已是一出曲折精彩的连续剧,但也正因大家都是虎虎生风的人才,始会相斗———庸才们向来连斗的能力和意志都欠奉,庸才最大和唯一的本领只是逢迎。电视台话事人有魅力、有远见地把人才聚合,让其以两成功力相斗而用八成功力做事,当然收益宏大。

而且话说回来,人事风平浪静的企业通常是死气沉沉的企业,有斗争,始有“恐怖平衡”,令大家在竞赛的压力下随时作战、日夜作战;受不了热的自会远离厨房,受得了便留下来,把工作做好。懂得令员工“斗而不伤”的老板便是最懂用人艺术的老板,反之,一旦失控,企业战斗力受损,企业形象也受累,便陷危机。当然,如何解决危机,对好老板来说,又是另一展示用人艺术的好机会。

期待企管专家们写出一本《TVB企管学》。

2、麦玲玲与周秀娜

闻说台湾的电视台经常派人来港取经,参观三色台,深入了解其行销策略,力求“香港做得到,台湾也做得到”。

讲开又讲,“行销”二字真是很好的译名。marketing,既然有ing在里面,当然是进行式,所以用个“行”字便极有动态感觉,符合个中真意。

说回三色台。其行销功力主要展示在两方面,一是把旗下的明星艺人包装成全方位的畅销商品,演电视又得、演電影又得,唱歌又得、主持又得,连行catwalk和打功夫都得,多才多艺,多劳多收,连带负责经理业务的台方亦增加了收益。这种双赢的包装及行销操作,有何秘技,有何难处,不问可知对保守封闭的台湾电视圈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但别忽略三色台的另一项行销绝技,那就是,拍電影。找判断精准的電影人来动脑筋,想了大桥;再找演员,电视台的艺人固然是核心主角,可是不够,必须加添外援,谁最当时得令便找谁;再加一些crossover的创意,便有机会争取三色台既有观众的注意力,掏钱入场,买票捧场。

《抱抱俏佳人》便是最新近的好例子。闻说郑丹瑞是幕后军师,用嬉笑怒骂来响应社会关注的“姐弟恋”话题,找来杨千桦,配搭三色台的林峯,锁定了大众市场焦点,精准到不得了,怪不得被人誉为“廿一世纪新派爱情喜剧之父”。而更精准的是,又再找来周秀娜和麦玲玲,锦上添花,把属于她们的两类拥趸都拉到電影院了,想不卖座也很难。

导演则是黄真真,其作品向来清新可喜,举重若轻,在香港走红了,在内地亦成为继彭浩翔之后另一位备受八十后追捧的年轻导演。

而看这電影的人,除了轻松笑笑,或亦感叹于crossover的趣味和必要。谁说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做一椿事?谁说做了口靓模便一辈子只能净做口靓模?谁说做了玄学家便一辈子只能斋做玄学家?破格出轨永远有乐趣。偷偷摸摸的破格出轨,不屑为之;光明正大的破格出轨,多做无妨。姓周和姓麦的两位小姐,为香港人展演了最佳示范。

所以,嘿,如果麦玲玲明年有机会提名香港金像獎最佳新人,我们不必太感奇怪。Why n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