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監察力﹕無綫這盤生意怎樣做?
無綫賣盤完成,新老闆陳國強一再表示不會管理無綫日常運作,主要開拓國際業務。買無綫是否很着數,這點不少評論已說了出來。無綫近年走慳家政策,收視比例平均已達百分之八十七,意味着市場飽和,成本已省無可省。近年不少觀眾批評無綫節目欠新意,與鄰近地方的電視節目發展步伐相比,已見落後。創新要成本,也要冒險,無綫當然不是一點創新也沒有,做得慢卻沒影響收視,所以不急。
本地市場接近飽和,每增加一元投資,所收的邊際利益都會減少,在這情况下,增加成本是不值得的。無綫曾經在海外市場得到豐厚的利潤,影響力達到全球有華人的地方,那是拜其他華語地區電視發展較慢所賜。今時不同往日,內地台灣的電視市場早已蓬勃起來,節目也愈做愈好。台劇在內地頗受歡迎,尤其青春偶像劇,內地劇也有不少在台播放,兩地合作也甚多。香港與內地搞合作劇發展反而不太順利,合拍劇與合拍片一樣,不太受香港觀眾歡迎。香港被邊緣化,無綫反成了香港人一個避風港,在這裏可以找到本地特有的電視文化。也正因如此,無綫節目愈來愈地道。
在節目製作上,無綫還是十年如一日,半話劇化以廠景為主的電視劇,依然是主流,沒有進步到歐美的電視電影式製作。無綫一年萬多小時製作,最有外銷價值的,還是電視劇,但內地台灣再沒有那麼依重港劇。海外華人追看香港劇集錄影帶的時代已過去,今天只要識上網,全世界大部分地方都可同步看到無綫節目,根本就是在收看香港的頻道。賣影碟影帶到外地,除非是香港未播的,否則沒有租看價值。過去令無綫賺大錢的外銷節目,已大不如前,未來也不敢樂觀。無綫的製作量,比起整個內地,簡直濕濕碎。內地劇集早已供過於求,而且有審批制度,外來劇要在內地電視台播放,並不容易。
陳國強及新股東暫不沾手日常運作是聰明的,至少減少了換老闆帶來的震盪。要換管理層,香港又有多少人才?電視圈這麼窄,離開了的恐怕已成功轉行,不成功的,請回去也沒多大用途。控制傳媒最大好處未必是真金白銀的利益,但要證明自己是話得事的老闆還是需要的。新股東表示要發展國際業務,無綫在這方面有多大發展呢?
現在我們可以通過收費電視及上網收看到不少國家的電視頻道,如果是收費電視傳送的,多半是付了版權費的。這些外國頻道,最值錢的是電影頻道,看收費便知,其餘的是體育及紀錄片頻道。體育頻道要視乎有沒有香港人愛看的賽事來決定值不值錢。無綫要在其他地方成為收費電視的其中一條頻道,價值不會太高。現時最被看好的是網上電視,尤其是由內地視頻網站發展出來的,因為它們已擁有大量網客。網上電視甚至是手機電視,按理從節目策略及製作都與傳統電視不一樣,無綫若要往這方面發展,恐怕現時的一套運作,幫不上很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