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定格﹕萬家 歡樂今宵
1967年無綫電視成立,從此香港人可享受免費電視娛樂。文化研究學者認為,1970、80年代電視對港人建構身分認同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自從網絡興起,電視提供娛樂的角色似乎逐漸減弱。
■本土文化
反映真實民生問題
香港電台於1973年開始製作實况劇《獅子山下》系列,一直延續至2006年,取材民生,反映低下階層生活,關注邊緣社區,如《元洲仔之歌》是有關漁民的故事;《橋》則講述徙置區生活,呼應經濟起步、民生問題叢生的香港,引起觀眾很大共鳴。「獅子山下」不單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後來更成為香港精神的象徵。
無綫電視於1979年推出的劇集《網中人》也是反映香港身分認同的一代經典,劇中人物「阿燦」是內地新移民,被描繪為愚昧、老套、貧窮,「阿燦」後來更成為港人對內地人的貶稱。當中反映了文化、經濟差異令香港人看不起新移民,加上當時中英對香港前途問題展開磋商,香港人對大陸充滿困惑。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馬傑偉在〈香港影視生態百病叢生?〉一文指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電視人物是港人集體認同對象,公眾對無綫亦有好感,電視台是港式文化的搖籃。」
電視亦出現不少有關本土文化的資訊節目,如《妙趣廣州話》介紹很多廣東話俗語寫法,港台的《香港故事》系列至今已經製作至第15輯,內容圍繞香港的人、物、事。
1980年代末後,電視台為了擴大市場,製作大量古裝劇、綜藝節目和有獎遊戲節目。文化研究學者張志偉在〈後壟斷時代的香港電視文化矛盾〉一文指出,1980年代中起,電視娛樂節目日趨保守,傾向美化傳統價值,缺乏對邊緣社區的關懷,「電視愈來愈像一個脫離現實的畸形潔淨世界」。張志偉指出,回歸後劇集的政治社會背景常被淡化,鮮見弱勢社群如菲傭、低下層工人,卻出現很多有關中產、商人、專業人士的劇集,如《妙手仁心》、《烈火雄心》等。
中國文化﹕推崇傳統價值觀
家庭倫理是港劇的重要素材,1987年的《季節》、1995年的《真情》、2006年的《溏心風暴》、2008年的《溏心風暴之家好月圓》,都是近20年引起很大迴響的劇集,內容圍繞一個大家庭,描寫成員間的恩怨情仇。當中母親角色的持家有道、無私奉獻、忍辱負重等特質是中國文化中典型的女性形象,而劇集宣揚的「親情最可貴」、「家和萬事興」更是中國家庭的核心價值。
中國歷史、民間故事、文學亦是港劇的重要素材。金庸武俠小說多次被改編成劇集,近年大熱的《金枝慾孽》、《巾幗梟雄之義海豪情》分別以清朝及民國作為背景,但此類劇集的焦點是情節發展。資訊節目則肩負傳承中華文化的責任,如2006年的《詩遊記》,帶觀眾尋找古代詩人的足迹,介紹神州大地。
隨着中港融合,本地電視台逐漸購入大陸劇,其中歷史劇屢獲好評,如亞視購入《三國演義》、《雍正皇朝》、《康熙帝國》、《楚漢風流》,製作嚴謹,跟一般港式古裝劇十分不同。而2010年在高清翡翠台播放的都市劇集《蝸居》,內容有關內地高房價及貪官,亦引起港人議論。
外國文化﹕外地節目「本土化」
為求在多種娛樂中殺出重圍,電視台引入外地的大熱節目增加收視。如近年深受年輕觀眾歡迎的台劇《換換愛》、《命中注定我愛你》; 韓劇《花樣男子》、《原來是美男》、韓國音樂節目K-POP,以及日本消閒資訊節目Kawaii TV等等。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馬傑偉指出,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本土市場細小,政治上無權無勢,在殖民管治之下,對外來文化產品並無限額,歐美電影與電視節目長驅直入,按照理論推敲,香港必淪為歐美影視殖民地,本地作品必難抬頭」。
港劇賣埠突圍
然而,外國文化的風頭未有把本土的電視文化淹沒。馬傑偉研究後發現「香港過去竟然在自由市場及政府放任不理的條件下,影視文化大放異彩,而且『征服』了內地華南一帶及東南亞各國」。港劇多有賣埠,例如2008年《溏心風暴之家好月圓》在港播出時,與2005年錄得最高50點收視的韓劇《大長今》收視打成平手,在馬來西亞播出時更大受歡迎。
影評人郭繾澂指出,港產電視劇曾經是「全球華人娛樂的重要產品,風靡兩岸、東南亞及歐美華人社區,讓港星大紅大紫」。但他慨嘆如今部分港劇卻「落得『參考』外劇的下場」。
2010年中播出的劇集《談情說案》,遭抨擊抄襲日劇《神探伽利略》,廣管局收到近20宗關於《談》劇內容涉及「懷疑抄襲日劇」的投訴,鬧得熱烘烘。該劇監製劉家豪表示創作時把案件「本土化」,例如以「其中一集有食環署洗街車,這些日劇一定無」作自辯。觀眾對此劇似乎亦頗受落,大結局的最高收視有40點,約255萬觀眾收看。
除劇集外,一般讓人認為「借橋」意味濃厚的,包括遊戲節目。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教授吳偉明2009年指出,《無敵獎門人》系列不少遊戲參考日本遊戲節目,例如「超級無敵馬拉松」,明顯改自日本著名長壽綜合節目《可以笑啦!》(笑っていいとも)的鬥記憶環節。不過他認為將「日本方程香港化」並非問題——事實上此做法豐富了本地綜合節目的內容﹕「面對全球化下外來文化的衝擊,唯有以有創意的本土化改造,取代盲目抄襲,本土文化才會成長,才不致被邊緣化及淘汰。」
當然,港式遊戲節目有時也能殺出一條血路。2011年有電視台推出每天獎金高達10萬元的互動問答遊戲《撳錢》,利用它獨創的電子系統作互動答題,大受歡迎,參加者逾5萬人。
知識點﹕慣性收視
2006年起負責香港收視調查的是市場機構「CSM媒介研究」。CSM媒介研究香港區總經理林立昇指出,香港收視調查由無綫、亞視及廣告商會出錢,研究根據全港收看電視人口的特徵按比例抽樣,在住戶的電視中安裝儀器統計,共有650住戶參加,每半年按人口比例變動抽樣住戶,他指「慣性收視是個人觀感,觀眾總有習慣,因此才要統計」。CSM又指出,電視台可自行決定如何發布收視率,如發布最高收視點及/或平均收視。